隨著腫瘤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如何提高現(xiàn)有藥物療效成為科學家攻關的目標。記者近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戴家木博士研究出一套阿霉素負載多孔納米碳纖維的藥物緩釋系統(tǒng),利用織物材料作為藥物載體,進行化學—光熱協(xié)同治療,對提高腫瘤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已發(fā)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化學工程》上。
近年來,化學—光熱協(xié)同治療腫瘤疾病成為前沿療法。該方法通過光熱試劑對腫瘤進行光熱治療的同時,使化療藥物緩慢釋放,延長了藥物的作用周期。在光熱試劑作用下,化療藥物能夠在光熱治療過程中加速釋放,在光熱停止后恢復正常釋放速率,且不間斷地進行化學治療,從而在較低化療藥物濃度下實現(xiàn)對腫瘤細胞的高效抑制。這一方法能夠通過瘤內注射的方式達到定點投放的目的,有助于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目前,碳基光熱試劑主要包括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等材料。但是,現(xiàn)有碳基光熱試劑制備條件苛刻,制作成本高,生產(chǎn)效率低,使腫瘤疾病的治療受到局限。
戴家木團隊利用非織造技術,使用靜電紡絲制備了具有優(yōu)良親水性的多孔納米碳纖維。該材料制備簡單,且成本相對較低,一方面可以作為光熱試劑將光能轉換成熱能,另一方面可以用作藥物載體負載抗腫瘤藥物。將納米碳纖維制成制劑后注射到腫瘤部位,再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該部位,升高局部溫度殺死腫瘤細胞,并智能加速藥物的釋放速率,實現(xiàn)化學—光熱協(xié)同治療,達到定點、微創(chuàng)且高效的治療效果。這一研究成果對納米和紡織材料在生物醫(yī)用領域的應用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