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幸運的,能在參加工作后依舊有讀書的平臺,6月18 日,是各大電商平臺的年中促銷節(jié),亦是東莞智成纖維的讀書日。
本期主持人
讀書本身看似可有可無,但其實貫穿于生活的每一處?;蛘哒f,它就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你平時也許無所知覺,但它卻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中,一點一滴轉(zhuǎn)化成為你的學識、修養(yǎng)和氣質(zhì)。甚至,它還將決定,你所遇見的人和事。
讀書會坐席
楊絳先生說過: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本期讀書會由6位分享者為大家?guī)砹恕?/span>葉公好龍》、《陳情表》、《春王正月》、《蟋蟀》、《錢本草》、《觀德亭記
》這6篇經(jīng)典古文。
通過讀書,能夠使我們了解歷史,能夠體會不同的作者對人生、對歷史、對文化的解讀。下面,一起進入讀書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品品每位分享者的文章與同學們的見解。
由分享者陳志蓮帶來《葉公好龍
》
“葉公好龍”其實是一個成語典故,原文出自漢朝《新序
·雜事五》。這個成語故事,從詞典上的解釋是比喻人表面是喜歡某種事物,但是實際情況卻不喜歡。衍生含義是指人只唱高調(diào)不務實,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但是小編在這里覺得,“葉公好龍”
并非僅此一層含義。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也存在著“葉公好龍”式的人物。不管是愛情、親情、友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都會是很美好的。所謂的距離產(chǎn)生美,當兩者距離越近,傷害就越大,最終從喜好變成恐懼。大家對“葉公好龍”是怎么理解的呢?
由分享者張琪鑠帶來《陳情表
》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yǎng)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
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 ”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yǎng)。
解析:
孝心是無價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著,做人首先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發(fā)揚光大下去。“孝,乃百行之本,眾善之初也。”孝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這是人人都可行可做的。愿我們都能牢記住這些話,及時的把握行孝的機會,切莫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悲慟,以至于追悔不已。
書友黃小龍對潘澤輝的見解表示肯定后,也分享了其它見解:文章思路清晰,表達方式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什么都要有計劃,有思路,清晰明確自己的想法。
由分享者杜世志帶來《春王正月》
《春王正月》是戰(zhàn)國時期文學家、思想家公羊高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采用問答的形式對“元年,春,王正月”進行逐層的剖析,闡釋了經(jīng)文中所蘊含的尊周大一統(tǒng)的思想。文章通過“隱公攝政不即位”的這一歷史事實,闡明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制度和正名思想。文章跌宕起伏,全無說教之沉悶。
由分享者封煦帶來《蟋蟀》
這是一首歲末述懷詩?!睹娦颉氛f:“《蟋蟀》,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憫)之,欲其及時以禮自虞(娛)樂也。此晉也,而謂之唐,本其風俗,憂深思遠,儉而用禮,乃有堯之遺風焉?!笔Y立甫《詩經(jīng)選注》受王質(zhì)說啟發(fā),定此篇為“勸人勤勉的詩”。
解析:
張德雄: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但行樂要把握度。
黃小龍:做正事的時候不要只拼命忘了勞逸結(jié)合,娛樂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正事。
由分享者彭瓊舒帶來《錢本草》
《錢本草》系唐朝名臣張說仿古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體式與語調(diào)撰著的一篇奇文。此文乃作者總結(jié)人生七十年之閱歷,苦心孤詣而成,區(qū)區(qū)200余字便把錢的性質(zhì)、利弊、積散之道描寫得淋漓盡致,以錢喻藥,診治時弊,利害之論,頗富哲理,寓教深刻,堪稱奇文。
本篇文章是今晚讀書會的重頭戲之一,我們來看看各位同學對此篇文章的看法。
解析:
張德雄:金錢這種東西,凡生而為人,要想生活得好或生存下去,都是少它不得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金錢這個具有神奇屬性的東西面前,能夠保持足夠清醒,用“七術(shù)”對其“提煉”、駕馭者實在不多,因此,錢是藥材,要懂得服用。
潘澤輝: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做金錢的奴隸。每個人的薪水對生活有足夠的保障,所以對錢的欲望不能過于強烈,不然就會對自己和家人帶來傷害,做財務亦是,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占為己有。
由分享者王槐威帶來《觀德亭記》
《觀德亭記》的重點核心:“習射正心”
與“習射修德 ”,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個人通過潛心修習箭術(shù),可以靜心、正心、修德;同時
“射以觀德”,就是通過觀察一個人射箭時的整體動作、神態(tài),又可知其學習做事的專注度、態(tài)度、習慣、品德、人品。
觀德亭記》的儒學深義:射箭分文射和武射兩大體系,《觀德亭記》主要說的是文射體系。文射體系可參閱本書第三章武修課之《弓術(shù)課程》一文。結(jié)合筆者自己長年的習射實踐和儒學研習,通過對《觀德亭記》原文的仔細解讀,淺悟出該文中蘊含的儒學深義,具體為四個方面:“靜心、正心、修德、文武兼修”。
王陽明《觀德亭記》專述通過習射來修養(yǎng)內(nèi)心及德行,若能真正做到靜心、正心、修德,就能成為一個內(nèi)心正直、淡泊寧靜、德才兼?zhèn)洹⑽奈浼婢?、嚴于律己、踏實嚴謹、堅強堅韌、勇敢果斷、勇于擔當?shù)恼婢印?
生活和讀書都是一場修行。讀書,能讓我們修煉一顆好的心,遇事能處亂不驚,任何困難都難不倒的堅韌的心。
主持人接棒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在書中、在未來遇見一個更好地自己!期待下一期更精彩的讀書會,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