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2
日,星期四晚,又到了智成纖維一周一期讀書會分享知識的日子。
為什么要學習?要讀書?小編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本期主持人
學習能拓寬靈魂的廣度和寬度,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擁有處變不驚的內(nèi)心,能在嘈雜忙碌的生活中擁有一份安靜的心靈,這是一種享受。讀書可以讓眼睛看到我們無法看到的風景,讓心靈去體會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事情。能不被生活所左右思想而丟失了情趣,因此,為什么要學習?要讀書?我想應該是要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情趣,懂思考的人吧。
讀書會坐席
首先,感謝吳老師在百忙之中來到智成纖維讀書會,為智成人淺析了責權(quán)利的三角定理,讓智成人受益頗豐。
下面一同開啟124期讀書會。
由王亞平帶來《蹇叔哭師》
《蹇叔哭師》出自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文章記敘了秦國老臣蹇叔在大軍出征鄭國之前勸阻的一篇哭諫。秦穆公不聽蹇叔的一再勸阻,被晉軍在崤山打敗。出征前,蹇叔哭送秦軍,并闡述了他對當時戰(zhàn)爭形勢的徹底分析,也表現(xiàn)了他對秦軍命運的關(guān)切和憂慮之心。
由吳紅帶來《富人之子》
《富人之子》出自《艾子雜說》 諷刺了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說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嬌生慣養(yǎng),否則對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富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太過嬌生慣養(yǎng),以為只要有他在日后他的兒子便會衣食無憂,實則差矣。
者由孫義滔帶來《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是依據(jù)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guī)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由劉曉燕帶來《同學一首別子固》
《同學一首別子固》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的一篇散文。散文開篇簡約地介紹賢人曾鞏和孫侔;中間敘述曾鞏和孫侔雖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學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勵,最后說明回贈《同學一首別子固》的意圖,是為了互相告誡和互相慰勉。全文表達了作者想和友人建立共同進步的君子之誼。
由何暢帶來《圍爐夜話》
《圍爐夜話》是清代著名文學品評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讀物。對于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寓意深刻。中國傳統(tǒng)文人是快樂、超俗,亦或痛苦、壓抑,現(xiàn)已難以說得清楚。哪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時,心中也常存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的憂患意識,而在陡遭不測、傾家蕩產(chǎn)時,又能常常保持一份無怨無悔的淡然心態(tài)。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因其博大,受其滋潤的中國文人的心胸也是寬廣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豐富多彩的。
由陳志蓮帶來《滿井游記》
《滿井游記》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游小品,選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qū)。文章用精簡的文字記游繪景、抒情寓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寫出了作者對春回大地的喜悅和對早春的欣賞和贊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自由的向往。
由方金海帶來《禮記-曾子問》
《禮記-曾子問》之中記敘孔子師徒一段對話。《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jīng)”,宋代以后,位居“三禮”之首?!抖Y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yǎng),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shè)有重要影響。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讀書就像一條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讀書就和做事一樣,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畏艱難,不怕曲折,堅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終達到目的。
主持人接棒
智成纖維第124期讀書會結(jié)束了,讓我們一起期待下期,不見不散!